欢迎来到书香知识百科
书香知识百科
当前位置:书香知识百科 > 知识

2022新一线城市榜单(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日期:2023-09-30 02:22

在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中,商业活动是城市建立和繁荣的基础。

物物交换赋予了城市最初的形态。通过交易和流通,人与人之间开始发生系统性的互动。随着交流的扩大,社会分工也随之出现。销售和营销方面的专业人士诞生于这座城市。商贸商户、物流仓储、城市运行的基本逻辑也已建立。

商业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性就像空气一样。它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不易被察觉。当它丢失时,人们会立即感受到它的不可或缺。我们都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过。一座失去了商业文明的城市,不再拥有曾经的迷人风采和美好生活。它就像一台发动机坏了的机器,甚至失去了保护环境的正常运转能力。那里的人们得到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院初建《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时,我们特别强调要用现代城市商业文明的进程来表征中国城市的实际繁荣。

利用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铺数据、17家各领域领先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以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每年重点关注商业资源集聚、城市枢纽、城市大数据。通过人类活动性、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个一级维度评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状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指标主要采用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初的数据。

今年新一线城市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青岛。与去年相比,合肥重返“新一线”榜单,而沉阳则首次脱离榜单——今年新一线城市中没有东北城市。

15个新一线城市名单逐渐稳定。那些不断被选中的城市,无一例外都可以称为高度发达的商业城市——它们的行政级别不一定较高,但一定与周边城市有商业往来。连接枢纽;一半以上的城市人口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相关职业;消费或以消费形式实现的各种活动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有些人选择留在这些城市,并不是为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独特的自我价值。

如果疫情没有打破城市商业演化的正常节奏,我们可能不会停下来思考商业文明对于城市的深刻意义。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和增长,也不仅决定了城市的魅力,还构建了城市的韧性。

相比2020年COVID-19疫情首次出现时的措手不及以及2022年上半年Omicron的广泛影响,2021年中国城市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线上消费已经基本恢复;线下端,被大型连锁品牌中断的城市下沉策略逐渐重启,业态创新不断,“网红店”的出现活跃;由于人们对封闭商业空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商业越来越受欢迎,也越来越丰富。但复苏尚未延伸至旅游、电影、文化娱乐演出市场等领域。各自的链条上还存在着锁定的环节,人们对城市的诉求也在这个层面上受到了压制。

至少在短期内,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需要将保护公民健康的功能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城市商业的正常运作,但同时必须与商业力量密切配合。 。即使在“封城”等极端管理措施下,相比行政力量接管市民生活,电商平台、团购模式等商业力量的介入,也能大幅提升“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效率。

对于那些已经关闭了一段时间的城市来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想要让城市起死回生,只需要将业务逻辑回归到城市本身,看不见的手就会将散落的旧的、生锈的、破损的、秃头的部分一一重置。无需添加或改进其他任何东西,我们的城市就可以回来。

商业文明始终是城市机器的核心。它不仅代表经济发展的数字,也不仅仅解决经济问题。它关系到城市运行的效率、城市生活的质量等等。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回答一个城市是否有魅力这个问题最重要的答案。

业务资源集中

商业文明演进的微观表现是每一种商业模式在潜力更大的市场得到验证,进而在其他城市拓展复制的过程。这就构成了城市之间商业资源的差距,也让品牌资源的积累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繁荣程度最直观的标尺。

商业资源集聚包括三个二级维度:大品牌好感度、商业核心指数和基础商业指数。它考虑的是一个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的青睐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以及基础业态的成熟度。 。

从新一线城市商家数据库监测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长期数据反馈来看,城市之间的商家差距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年底还有很多新一线城市在品牌尚未进入的城市中,“首店”机会还不少。首店专指品牌在某个城市首次开店的现象。每一家首店的出现,都意味着消费者新选择的增加,是城市提升商业水平的一个支点。

基于地理信息和空间算法识别城市商圈边界和能级,新一线城市研究院在商业核心指数中追踪了多个城市的商业空间格局变化,新增了核心商圈,或形成多中心发展状态。开启城市商业空间新格局。

商圈升级扩容,赋予城市更强的商业资源承载能力。除了品牌商户外,餐饮、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等城市基础商户同样重要。它们渗透到城市密集的网络中,构成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础。

B 城市枢纽

城市网络的建立消除了单个城市的脆弱性。它将商业语境中一切可以流通的资源配置到更广泛的范围,将城市的功能和角色分散到各个节点。这为现代城市商业文明构筑了一层丰富的抗风险层。系统。

城市枢纽度由四个二级维度组成: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交通连通性、物流可达性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性指数。它不仅衡量交通物流层面的联系强度,还结合城市商业资源的辐射力进行考虑。

从交通衔接来看,最困难时期过去后,2021年一线城市民航旅客吞吐量已反弹至疫情前50%左右的水平。重庆和成都情况较好,旅客吞吐量分别恢复到疫情前的87%和84%。在民航整体运营效率不佳的情况下,航班资源普遍向商务城市倾斜,而旅游城市获得的航线资源则萎缩。

2021年,共有9个城市将开通新的高铁线路。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川藏铁路拉林段的通车,途经拉萨、日喀则、林芝、山南,将高铁带入青藏高原。截至目前,仍有56个城市尚未加入高铁网络。

公路货运在重要城市群内呈现出较强的地理网络格局。例如,在山东,除了省会济南之外,临沂、济宁也是重要的核心城市。它们不仅沟通省内货物流通,也是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

城市间商业资源能量水平的差异,也构成了无形的势能流动。当人们需要寻找更高端、更丰富的消费场所时,必然会去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而品牌也需要先立足区域商业枢纽,了解客户,建立供应链基础,才能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市场拓展。自我们建立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以来,华北、西北地区一直保持单中心地位,而华东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多个新一线城市节点均衡发展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改变。发生了显着变化。

C 城市人的活动水平

城市现代商业文明源于人们在互动和使用城市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求。需求产生和供给满足的循环激活或创造了城市的功能,使城市永远充满活力。

包含各种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消费活动、社交活动和夜间活动三个指标构成了城镇居民的活动量。

包括武汉在内,2020年大部分湖北城市的外卖活动都出现了大幅下滑。但一年后,其指数表现已基本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这种韧性是人们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高度融合带来的。

淘宝直播数据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城市整体商业消费氛围对线上消费活动的影响。包括杭州、成都、佛山、天津、苏州等,不少新一线城市不仅是主播、货源聚集的网购直播的发源地,也是观众的来源地,兼顾供需平衡。要求。

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活跃度更低。二三线城市保定、周口、商丘、遵义、济南、潍坊进入抖音短视频互动指数前20名。不过,抖音上最活跃的城市仍然是重庆、上海、成都、广州、郑州等一线和新城市。一线城市。

夜间经济是城市活力最明显的体现。它拉长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时间,也因轻松的氛围而产生了许多不必要但有趣的需求。去年,夜生活活跃的城市普遍增加了更多酒吧。

夜间文化生活形式也在不断丰富。除了看电影,去live house听现场音乐、找一家特色爵士酒吧欣赏驻场演唱、或者追一档热门脱口秀节目,都是打发夜晚时光的不错选择。最重要的是走出家门,享受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D 生活方式多元化

经过多年对城市休闲娱乐供需多元化的量化追踪,我们发现,紧缩欲望的时期已经到来。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位于城市文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受到挤压。通过不断缩小活动空间、减少活动种类,我们仍然可以继续维持城市的运行。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衡量城市人的休闲、娱乐和消费行为。它包括三个维度:外出新鲜度、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

外出新鲜度指数评估餐厅、体育场馆、咖啡馆、书店、博物馆等线下活动场所的规模和丰富程度。与疫情前相比,餐馆、书店的规模尚未恢复。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电影观影人次为11.67亿人次,较2019年减少5.61亿人次。虽然人均电影消费量已超过疫情前,但全国电影票房却未见起色。但由于电影观看频率的减少而恢复。与2019年相比,各城市平均票房总额下降20%。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平均票房降幅更大,分别下降35.86%、30.25%和29.06%。

减少长途跨城市旅行,更多开放公园和露营地的选择。这些出行习惯的结构性变化也体现在不同城市的旅游韧性上。去哪儿网全平台旅游消费总指数显示,2021年全国旅游消费总指数为10.35,明显低于2019年的14.09。此外,成渝城市群2021年旅游消费超过2019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旅游消费总量远不如以前。

体育运动变得更加流行。体育场馆数量逆势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步。 2021年所有Keep用户的跑步里程比2018年增长了10倍。

E 未来可塑性

未来的可塑性指的是城市在变化的环境中抵御风险、保持健康发展的能力。这也蕴含着我们一个高增长城市的写照——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不断流入、消费潜力巨大。城市规模持续激活和合理增长。

通过对创新氛围、人才吸引力、消费潜力、城市规模与成长指数四个二级维度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定量探究城市当前的产业和人才魅力,判断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抓住机遇的新一二线城市,成为新兴产业更青睐的土壤。

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优秀创业公司为计算标准,新一二线城市优质本土企业数量占比占全国的52%。

在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时,我们引入了天眼查的企业规模和专利数据来衡量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深圳在这方面领先于全国城市;苏州超过北京,南京也超过广州;在二线城市中,无锡快速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年轻人青睐的城市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心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过去十年,西安、郑州、长沙的人口增长均超过40%。在智联招聘数据库中,全国共有3.06%的大学毕业生选择郑州作为2021年就业首选。百度地图慧眼的人口吸引力数据也显示,武汉、合肥、南昌在该维度较去年上升三位。去年,Taiprin 上升了六位。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以优质产业吸引高素质人才、通过活跃人才推动城市繁荣的城市升级路径依然有效。

最终,所有的焦点又回到了人身上。人们作为城市的使用者,为这一伟大发明注入了长久的活力;而作为城市的发明者,人类从来没有刻意地创造过城市运行的规则。尊重和遵守其发展规律,是城市繁荣的最佳策略。 。

结合2022年名单发布,智诚推出了“城市体检报告”模块。

整合GDP、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常规宏观统计指标,同时利用互联网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手机信号等多源数据,完成对城市人群的微观洞察。智诚《城市体检报告》从发展概况、城市活力水平、发展优劣势、人口概况、营商氛围、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消费能力、人口吸引力、城市交通10个维度构建了城市评估方法论。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