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香知识百科
书香知识百科
当前位置:书香知识百科 > 养生

中医问诊问汗

日期:2023-10-10 18:20

汗为津液所生,《灵枢·决气》:“津液从体内排出,汗出称为津液”。也就是说,它是体内的津液,释放在肌肉表面。为了出汗。出汗是阳气由宣府蒸发为津液至体表所致。故曰:“阳加阴,谓之汗”。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辛辣食物、情绪压力、厚衣服和炎热天气时都会出汗。这是一种生理现象。生理汗具有调节体温、维持体内阴阳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出汗量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以适应气候变化,维持正常体温。生理出汗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排出体内代谢废物。此外,临床上还可以将发汗作为驱邪、治疗疾病的手段。

如果出汗时不出汗,出汗不当时出汗过多,或只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则属于病理现象。病理性无汗或出汗与正气不足、邪气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邪气性质不同或正气失失程度不同,病理发汗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了解患者出汗的异常情况,对于了解疾病的本质以及体内阴阳的盛衰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询问出汗时,应询问患者是否出汗、出汗的时间、部位、出汗的多少、出汗的特点、并发症状的主要表现等。

(1) 无汗

有汗而无汗,称为无汗。无论外伤、内伤、新病或久病。可见全身上下没有汗水。

1.不出汗

常出现恶寒重、轻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多为表寒证,或表证。寒为阴邪,其性涩。寒邪结表,收敛筋骨,故宣府受阻,汗液不能外泄,故为汗之本源。

2.没有汗

口干咽干、皮肤干燥有光泽、尿少便秘、脉细等症状,往往是津液不足引起的。因为津液与汗同源,津液不足,汗就失去了化源,就不会出汗。如果还伴有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则是阳虚的表现。阳虚时,阴液不能蒸发为汗,故无汗。

(2) 出汗

重点了解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位置和颜色变化。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鉴别:

1。出汗的证据

若出汗,并伴有发热、有风、脉缓,则为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虚证,即太阳中风证。因为风是阳邪,所以其性就释放出来。风邪袭表,使间质肌肉松弛,津液外泄而出汗。

若出汗,并伴有发热重、轻度恶风寒、鼻塞、咽痛、头痛、脉浮,则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热为阳邪,其性升散。热量会蒸发肌肉表面,也会导致松弛的肌肉出汗。

综上所述,说明汗辨表证对于辨明疾病性质具有重要作用。无汗者为表证,即客皮肤表冷;出汗者表虚,风邪袭表。

2。特别的汗水

指病理性出汗,在出汗的时间和情况上有其特殊的表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自汗:平时无故时时出汗,往往有益,称为自汗。 《伤寒明理论·自汗》中指出:“自汗之症,表里不一,虚实不一”。因此,临床上诊断自汗,要分清外虚实实。

如果你病久了,体质虚弱,经常自汗,运动起来会更有好处。亦有气短、懒惰、易感冒、面色萎黄、脉细弱、风气虚自汗、肺主肌肤、久病伤肺等。气,皮毛不坚而自汗,动则耗气。气不纳津液,故发汗更有利。

如果自汗,运动对你有很大帮助,你可能会感到寒冷、恶寒,或者四肢微温,舌质白胖嫩,脉细弱,这是阳虚自汗的表现,你会因为阳虚而无法卫阳。牢固保护皮肤表面,防止自汗。

外表虚弱的人,如果感受了风邪,就会自汗,这是营地与守卫不和睦造成的。风伤卫士,卫士受伤,营阴就无法维持。营阴不利,营阴外泄。自汗常伴有恶风,苔薄白,脉浮缓。

(2)盗汗:患者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这称为盗汗。病因多为阴虚内热所致。入睡时,卫阳入里,导致阳气过盛,津液蒸发而外泄。故睡眠时出汗,醒后卫气归表,肌肉表面致密,故醒后汗便止。阴虚盗汗,常伴有低热潮热,烦躁发热,颧骨潮红,口干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临床上可见盗汗,尤其是肺阴虚、肾阴虚、心阴虚者。因此,古人有“阴虚盗汗”之说。

(3)多汗:指出汗过多,津液外泄过多。往往有两种情况:假的和真的。

如果出现不断出汗、热量蒸发、面红、烦躁、口渴、脉沉等,则为内热证。多因外邪入内化热,或风热内传,导致内热上盛,津液外泄所致。

如果大量出汗,如珠子或油一样,往往出现在疾病的关键阶段。正是阴阳即将消亡的关键时刻,故又称“绝汗”或“流产汗”。故《素间·诊要精终论》曰:“出汗则死”。这表明这个征兆是死亡即将来临的征兆。根据出汗的特点及伴随症状,可分为阴损型和阳损型两种。

如果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声音短小,呼吸微弱,脉搏微弱,则是阳亡汗所致。阳气冲出体外,无法固阴津,津随气漏,是阴阳相离的反映。若患者汗如珠油,手热粘,高热气短,烦躁,口渴喜冷饮,舌淡少津,脉细数。 ,就是毁阴汗,是指体内阴液耗尽,阳气没有附着而散发出去,是津液外泄造成的。

(4)战汗:病人突然感到寒战、颤抖,继而全身大汗,称为战汗。急性热病时常出现战汗。它们是邪恶与善良斗争的非常激烈的反映,也是疾病发展的症状。转折点应密切观察出汗后的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体质强健,出汗后热退,脉沉,体凉,呼吸平稳,则说明善胜邪,邪已去,病情好了。正在改善;若寒战出汗后,身体仍高热,烦躁,脉象异常而数,则为正不能胜邪、邪强邪衰的关键征兆。越来越不好。

(5)黄汗:患者出汗,汗色黄如柏汁。染衣服时可以看到颜色,称为黄汗。黄汗的病因是湿热熏蒸,故常伴有发热、口苦、胸闷、恶心、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湿数等症状。

3。局部出汗

是指身体某些部位异常出汗的病理现象。临床上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头汗:仅限于头、面部或头颈部的出汗称为头汗。头出汗的原因如下:

若患者头面部出汗过多,面红烦渴,舌尖红,苔黄,脉数,则为上焦邪热熏蒸。上焦的邪热沿着头面部的阳经蒸腾,迫使津液外泄。

若头面部出汗过多,并伴有头身困倦、身低热、恶心呕吐、小便不利、舌苔黄腻等,则为湿气蕴结所致。及中焦热及津液积聚。

如果患者出现盗汗、烦躁、谵妄、前阴下曲等症状,则是阳明热盛,热入细胞所致。阳明脉上行于头面部,下与冲脉相交,与细胞相连。如果阳明之热旺盛,热邪就会沉入细胞,与血液相争,郁热沿着头面部的经络行行,导致蒸化的津液外泄,所以头汗。

若仅头颈部出汗,且伴有寒热交替、口苦、烦躁、胁痛、脉弦,则为伤寒少阳病,是邪热所致。沿着少阳经蒸在头面部。

若因久病体质虚弱,出现头额汗出、四肢冰冷、气短、脉弱等症状,则为阳虚上升。久病重者,阴精下耗,阴不克阳,阴阳相离,致虚阳上升,津液就会泄出。与气相伴,属阳虚证。

(2) 半身出汗:指只有半身出汗的情况,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共同出汗。又称半身出汗。病不在出汗的那半边,而在不出汗的那半边。主要原因是风、痰、痰瘀、风湿阻滞于身体一侧经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足。受阻,导致患侧汗液排泄受阻,无汗。临床上多见于截瘫、阳痿综合征、中风患者。例如,下肢瘫痪或阳痿的患者,出汗多在上半身。中风偏瘫患者,健侧有汗,患侧无汗。另外,营卫不和、气血失衡也会导致半身出汗。出汗的一侧是营地和守卫失去平衡的地方。

(3)手心脚心出汗:一般来说手心脚心少量出汗属于生理现象,出汗过多属于病理现象。常见以下两种情况:

①脾胃热滞熏蒸:患者手足发热,排汁,时断时续,烦渴冷饮,小便赤赤,便秘,脉数。这是由于脾胃之热郁结,蒸至四肢,沿阴经熏熏于手足心;若手足心出汗过多,加之头身重,身热低,舌苔黄腻,多为湿热中焦所致。

②阴虚内热:病初以发热,手足心出汗,常伴有面红潮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这是由于阴虚阳盛,内虚内热所致。健康,是由手、脚、心沿阴经的烟雾引起的。

(4)胸汗:心脏、胸部容易出汗或出汗较多,称为胸汗。胸汗多见于虚证。若合并乏力、乏力、纳差、心悸失眠等,多为心脾两虚,常见的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是由于心肾不和而引起的。

(5)阴汗:丹田前部出汗过多或阴囊出汗过多称为阴汗。阴汗过多与肝经湿热、肾阳虚有关。

如果白带多汗,并伴有阴道瘙痒灼痛,小便赤红,汗液粘稠或有臭味,这是肝经湿热所致;如果阴道湿冷,汗液稀薄,多是肾阳虚衰,阴寒寒湿内盛所致。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