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香知识百科
书香知识百科
当前位置:书香知识百科 > 历史

王震做了什么?为什么有人说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呢?

日期:2023-10-03 11:43

王振是明朝时期的一名太监。有人说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事实真的如此吗?史料小编知道读者对此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就和大家讨论一下。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给你一个参考。

说王振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未免有些太武断了。不过,王振确实在著名的土木堡事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明朝很可能不会输掉这场战争,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战争。

要说清楚,还得从王震说起。

后人对于王震的早年生活其实了解不多。我们只知道王震是河北省蔚县人。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落第。不过,王震还是有一些知识的,于是他当了一名私塾老师来养家糊口。

科举落第在历史上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大名鼎鼎的范进同志,在考中之前,大半辈子都在考试,甚至在考中之后就发疯了。历史上,有很多读书人一辈子参加考试却没有考上。

不过,王震却相当极端。

虽然我为那些没能通过考试的人感到遗憾,但遗憾过去后,生活还是要照常进行。王振考试落榜后,觉得考试道路不适合自己,于是残酷地阉割了自己,走上了太监的道路。

不得不说,王真真是个狠人。

净身之后,王真顺利入宫。这是朱棣在位期间。朱棣在位的时候,对太监的管理比较严格,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振在宫中的生活也比较平均。

直到几年后。

几年后,朱棣去世了。

朱棣死后,长子朱高炽即位为皇帝,史称明仁宗。然而,朱高炽却不幸了。他只当了几个月皇帝就去世了。朱高炽死后,其长子朱瞻基即位称帝,史称明宣宗。

朱瞻基时代,王振的好日子来了。

朱瞻基即位后,对王振有些欣赏。不过,朱瞻基之所以欣赏王振,绝对不是因为王振英俊,而是因为王振知识渊博。

要知道,在明朝初期,有一点能力的人都不会进宫当太监。所以,当太监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文化的。至于王振,他的学识在学者中或许还不够,但在太监群体中,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

也正因如此,王振才受到朱瞻基的青睐,多次提拔。两年后,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出生后,王振被派到朱祁镇身边,担任朱祁镇的贴身太监。

朱瞻基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大概是想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连他身边的太监,也一定是有文化的。但朱瞻基恐怕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决定后来给明朝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朱瞻基也没有活多久。他在任十年后去世。朱瞻基死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成为明朝新皇帝。

九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别说处理政务了,估计连这个字他都认不出来。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朝堂上的事务基本上都是由张太后处理。张虽然是个女人,但她也是朱高炽的第一任妻子。她和朱高炽一起经历了靖难之战,能力也不错。另外,朱瞻基去世前,还留下了几位可靠的大臣。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总体上是稳定的。

这几年,王振依然担任朱祁镇的贴身太监,和朱祁镇一起长大。朱祁镇也信任从小一起长大的王太监。而且王振学识比较渊博,所以有时候朱祁镇也会问王振在学业上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给朱祁镇产生了心理暗示。

我旁边的王太监人很好,能问很多问题。

几年后,张皇后去世,朱祁镇逐渐长大。因此,从这个时候起,朱祁镇开始掌控朝政。朱祁镇上台后,自然要更多地重用自己信任的宦官王,直接将王振提升为掌礼的太监。

简单来说,他就是宫里权力最大的太监。主要工作是加盖皇帝的印章。封印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其实自古以来威力都极其强大。当朱祁镇让王振出任这个职位时,他自然想到可以用自己的人取代他担任要职,这样有助于他获得权力。王振上台后,没有辜负朱祁镇的期望。帮助他镇压文官集团,彻底掌控了大权。

后来,随着朱瞻基留下的大臣陆续去世、退休,文官集团在朝堂的权力进一步萎缩。于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变得越来越强大。当时,有的朝臣为了巴结王振,甚至认王振为干爹。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仍然非常信任王振,在政务上也非常依赖王振。遇到棘手的政务,他会主动向王振请教。

然而,此时朱祁镇却忘记了一个大问题。

小时候,他问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知识。以王真的阅读经验,自然可以轻松回答。但现在,当他的问题变成了这些政治问题时,王震还能以他的一点能力给出正确的答案吗?

正是这个习惯,为后来的土木堡事件埋下了伏笔。

公元1449年,瓦剌派人进京进贡。按照当时的规定,明朝必须将部分赏赐返还给瓦剌人,而且要多于瓦剌人带来的,以示恩惠。不过,瓦剌人来了之后,王振觉得这个价格有些不合理,所以拒绝按照瓦剌人开出的价格打赏,直接砍掉了瓦剌人开出的价格的五分之四。

现在,问题就大了。

瓦剌修炼已久,实力提升很快,想要挑衅明朝。于是在这次进贡之后,瓦剌就以明朝对他不公平为名,派兵骚扰明朝边境。

这样的贸易问题在历史上其实很常见。别说是明朝,即使是现代国家,国家之间也时常发生贸易摩擦。这个是正常的。然而瓦剌出兵后,王振却不愿意。王振觉得瓦剌太过分了,就劝说朱祁镇直接亲自驾驭瓦剌。

客观地说,王震的想法应该算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样的问题,如果去问明朝开国皇帝朱棣,确实可以办到。因为朱棣本身就懂得打仗,而且当时明朝的军事实力比较强,所以打谁都比较容易。

但现在不同了。

现在的情况是,年轻的皇帝朱祁镇从小在宫中长大,对打仗一窍不通。而王振这个狗头谋士,也自夸得很好,只是身手不太好。不过,王真并不关心这些。他单纯地认为,明朝当时纸面上的军事实力足以碾压瓦剌人数次,所以没什么好害怕的。

于是,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出兵了。

而且他还带来了二十万人的精锐军队。

这二十万精锐几乎是当时明朝的全部精锐军队。相比之下,瓦剌的主力部队只有几万人。论装备和武器,比明军还要差无数条街。

瓦剌人原本并不想与明军正面作战。他们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给明朝施加一些压力,然后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估计瓦拉人发现明军北上的时候,都有些惊慌了。要知道,此时的明朝,距朱棣去世也不过20多年。永乐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底子还在,军队也相当强大。如果换成一位会打仗的将军,率领这支军队,说不定就能碾压瓦剌人好几次。

然而,这一次指挥军队的人是完全不懂军事的朱祁镇和狗头军事家王振。

明朝军队北上后,根本找不到瓦拉主力部队。明军在边境炫耀后,因补给不足,开始准备撤退。然而,在撤退的过程中,王振又犯了一个错误。王振觉得自己毕竟带了二十万大军,不回家乡探望一下就太可惜了。因此,王震直接修改了行军路线,导致明军内部指挥出现问题。

在王震的盲目指挥下,一直在旁边徘徊的瓦剌主力部队看到了问题。

瓦剌人发现,眼前的明朝军队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尝试一下怎么样?

最终,瓦剌人将明军包围在土木堡地区。他们以数万大军,将明军二十万精兵包围。图木堡地势较高,没有水源。经过两天的干渴,二十万大军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了。瓦剌人抓住机会后,一战溃败。

自此流失了20万明朝精英。朱棣留下的旧基业在这一战中被彻底摧毁。就连皇帝朱祁镇本人也成为了瓦拉人的阶下囚。

至于王振本人,他的恶行得到了报应,死于叛乱之中。

土木堡事变后,瓦剌族继续南迁,抵达北京城门口。庆幸的是,当时明朝的国力还是很强的。经过一番战斗,他们凭借北京的高墙击败了瓦拉人。不过,经过此战,朱棣留下的精锐基本全军覆没。而且,明初留下的无敌印象被彻底打破。从此,明朝的势力范围只能收缩到长城以南,再也无力进攻草原了。

总的来说,王振的存在确实给明朝带来了很多问题。不过,要说是王振一手让明朝由盛转衰,那就太抬举王振了。此后,明朝由盛转衰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土地兼并以及各种制度的问题。至于土木堡事变,只能说是一场加速明朝衰落的重要战争。

关灯